以下是使用 50 毫米 f/1.8 镜头在无反相机上拍摄人像时,如何保持画面美观的方法,尽量减少因“失真”和散景造成的扭曲,以免脸部看起来不讨喜。
真正发生的情况
- 视角失真:由相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造成,而非镜头本身。距离过近会使鼻子显得过大,耳朵显得扁平。
- 光学场曲率和猫眼状虚化:在大光圈下,画面边缘可能会出现拉伸或扭曲现象,而且靠近画面边缘的散焦高光会变形。
- 球面像差/轴向色差和杂乱的虚化:可能会产生色差边缘和紧张的背景纹理,从而分散对皮肤和面部特征的注意力。
实用的解决办法(按影响程度排序)
1)控制相机距离和构图
- 将面部保持在画面中心附近。在 f/1.8 光圈下,避免将面部置于画面的极端边缘。
- 对于特写头像和肩部特写,退后至约 1.2 至 2.0 米,而不是靠近拍摄。如有需要,后期再裁剪。
- 对于非常紧凑的特写镜头,考虑使用 85 毫米至 105 毫米的镜头,而非 50 毫米。
2)选择能凸显优点的角度
- 与眼睛平视或略高一点;避免低角度,以免放大下巴或鼻子。
- 头部轻微转动(5 至 20 度),下巴微微向前下方倾斜,以修饰下颌线条,但不要过度。
3)稍微缩小光圈
- 使用 f/2 至 f/2.8 而非全开光圈拍摄。优点:
- 减少边缘拉伸和猫眼状虚化。
- 提升眼睛的清晰度/对比度。
- 在 3/4 角度拍摄时,能略微增加景深,使双眼都保持清晰。
- 在户外使用中灰密度镜,以便在缩小光圈时保持合理的快门速度/感光度。
4)管理主体与背景的距离
- 为获得柔和的虚化效果,同时避免出现漩涡状或杂乱的渲染,应将主体与背景保持至少 2 至 5 米的距离。
- 避免在主体头部正后方出现密集、高对比度的树叶或镜面高光;选择更平滑的背景或将背景拉远。
5)为镜头的最佳成像区域构图
- 将关键面部特征置于画面中央三分之一处。
- 如果需要按照三分法构图(将画面元素置于边缘),请将光圈调至 f/2.8 或者计划在后期制作时稍微重新构图/裁剪。
6)注意最小对焦距离
- 大多数 50/1.8 镜头在接近最小对焦距离时会更模糊和变形。拍摄面部时不要直接用最小对焦距离,稍微后退一点。
7)消除焦外成像瑕疵
- 调整相机角度,避免画面边缘出现明亮的点光源(这些会形成猫眼状椭圆)。
- 通过轻微改变背景角度或距离,消除造成焦外成像不安定的重复形状(如栅栏、树枝)。
- 在背景中的镜面反射光源前添加一层小的漫射层(柔光布),以平滑高光形状。
8)使用镜头校正和适度的透视调整
- 对于 JPEG 格式,启用相机内的镜头配置文件校正(畸变/暗角);对于 RAW 格式,在后期应用配置文件。
- 在后期处理中,进行轻微的垂直透视校正,并对远侧进行 2 - 3% 的面部感知拉宽,可抵消 3/4 角度带来的轻微透视偏差。
9)令人赏心悦目的布光
- 软质、方向性的主光略高于眼睛水平位置,偏离轴线 30 至 60 度,辅以柔和的补光。
- 避免最亮的对比度落在鼻尖上;镜面高光会使形状看起来更大。
- 下颌线下方使用负补光(黑色遮光板)可以修饰轮廓,而无需极端角度。
10)何时更换镜头
- 若想拍摄始终令人满意的头像且尽量减少透视问题:85 毫米 f/1.8(或 75 至 90 毫米)镜头比使用 50 毫米镜头更容易操作。
- 若空间有限且必须使用 50 毫米镜头:退后拍摄然后裁剪——现代传感器的分辨率足够高。
快速启动预设
- 室内:光圈 f/2.2,快门 1/160 秒,感光度依个人喜好;拍摄对象距离约 1.5 米;面部居中;背景距离≥3 米。
- 室外阴凉处:光圈 f/2.5,快门 1/500 - 1/1000 秒,感光度 100 - 200;拍摄对象距离背景≥2 米;避免背后有明亮的点光源。
- 黄金时刻:光圈 f/2,快门 1/2000 秒,感光度 100;逆光加反光板补光;眼睛靠近画面中心,后期可稍作构图调整。
拍出迷人效果的检查清单
- 先调整距离,再调整光圈。
- 在大光圈时,让脸部远离画面边缘。
- 避免将脸部置于最小对焦距离。
- 将主体与背景区分开来。
- 使用柔和、可控的光线;修饰高光点。
- 启用镜头校正;如有必要,进行轻微的透视修正。
这些步骤将保留 50/1.8 镜头所营造的梦幻背景,同时保持面部比例、肌肤质感以及整体氛围的迷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