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2C通信外设
- I2C通信外设介绍
- I2C框图
- 引脚复用
- SDA
- 数据发送
- 数据接收
- 比较器、自身地址寄存器、双地址寄存器、帧错误校验计算和帧错误校验寄存器
- SCL
- I2C基本结构
- 主机发送
- 主机接收
- 软件I2C与硬件I2C波形对比
- 软件I2C波形
- 硬件I2C波形
I2C通信外设
I2C通信外设介绍
-
STM32内部集成了硬件I2C收发电路,可以由硬件自动执行时钟生成、起始终止条件生成、应答位收发、数据收发等功能,减轻CPU的负担
-
支持多主机模型
-
支持7位/10位地址模式,11110是10位地址开始的标志位
-
支持不同的通讯速度,标准速度(高达100 kHz),快速(高达400 kHz)
-
支持DMA
-
兼容SMBus协议
-
STM32F103C8T6 硬件I2C资源:I2C1、I2C2
I2C框图
SMBALERT是SMBus用的,I2C用不到
引脚复用
硬件I2C2的SCL复用在了PB10引脚,SDA复用在了PB11引脚
硬件I2C2的SCL复用在了PB6引脚,SDA复用在了PB7引脚,I2C1的引脚还有重映射的机会,可以重映射在PB8和PB9两个引脚
SDA
数据发送
如上图,红圈部分是SDA,这里数据收发的核心部分是数据寄存器DATA REGISTER和数据移位寄存器,当我们需要发送数据时,可以把一个字节数据写到数据寄存器DR,当移位寄存器没有数据移位时,这个数据寄存器的值就会进一步转到移位寄存器里,在移位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直接把下一个数据放到数据寄存器里等着了,一旦前一个数据移位完成,数据可以无缝衔接,继续发送,当数据由数据寄存器转到移位寄存器时,就会置状态寄存器的TXE位为1,表示发送寄存器为空。
数据接收
接收的时候,输入的数据一位一位地从引脚移入到移位寄存器里,当一个字节的数据收齐之后,数据就整体从移位寄存器转到数据寄存器,同时置标志位RXNE,表示接收寄存器非空,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数据从数据寄存器中读出来了,由于I2C是半双工通信,所以和硬件USART串口通信不一样的是,硬件I2C只有一组数据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但是这两个寄存器配合的设计思路异曲同工,至于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发数据,需要写入控制寄存器的对应位进行操作,对于起始条件、终止条件、应答位什么的都由控制电路来完成。
比较器、自身地址寄存器、双地址寄存器、帧错误校验计算和帧错误校验寄存器
比较器、自身地址寄存器和双地址寄存器是从机模式使用的,STM32的硬件I2C通信是基于可变多主机模式设计的,STM32不进行通信的时候就是从机,从机地址可以借助这几个寄存器设置。
帧错误校验计算和帧错误校验寄存器是STM32设计的一个数据校验模块,当我们发送一个多字节的数据帧时,在这里,硬件可以自动执行CRC校验计算,校验数据是否出错。
SCL
在时钟控制寄存器写对应的位,电路就会执行对应的功能对时钟进行控制,写入控制寄存器,可以对整个电路进行控制,读取状态寄存器,可以得知电路的工作状态,之后是中断,当内部有一些标志位置1之后,可能事情比较紧急,就可以申请中断,如果开启了这个中断,那当这个事情发生后,程序就可以跳到中断函数来处理这个事件,最后是DMA请求与响应,在进行很多字节的收发时,可以配合DMA来提高效率。
I2C基本结构
主机发送
如上图,有7位地址的主发送和10位地址的主发送,它们的区别就是,7位地址,起始条件后的一个字节是寻址;10位地址,起始条件后的两个字节都是寻址,其中前一个字节,这里写的是帧头,内容是5位的标志位11110+2位地址+1位读写位,后一个字节内容就是纯粹的8位地址了,两个字节拼在一起构成10位的寻址,后面数据的用途要看从机设备的怎么规定,比如MPU6050规定就是寻址之后,数据1为指定寄存器地址,数据2为指定寄存器地址下的数据,之后的数据N,就是从指定寄存器地址开始,依次往后写。
如上图,在控制器CR1中,START位写1,就可以产生起始条件了,当起始条件发出后,这一位可以由硬件清除,之后STM32由从模式转为主模式,然后就如同最开始的图,起始条件后,发生EV5事件,类似标志位,用事件表示是因为有的事件能产生多个标志位,在库函数中也会有对应的,检查EV几事件是否发生的函数。
EV5事件,SB位为1,状态寄存器的位,表示了硬件的状态,其他见最开始的图,当检测到起始条件已发送时,就可以发送从机地址了,从机地址需要写到数据寄存器DR中,写入DR之后,硬件电路就会自动把这一个字节转到移位寄存器里,再把这一个字节发送到I2C总线上,之后硬件会自动接收应答并判断,如果没有应答,硬件会置应答失败的标志位,然后这个标志位可以申请中断来提醒开发者。
在寻址完成后,会发生EV6事件,ADDR标志位为1,代表主机模式状态下,从机地址发送结束。
EV6事件结束后,是EV8_1事件,就是TxE标志位为1,移位寄存器空,数据寄存器空,这时候我们要将发送的一个字节写入DR寄存器进行发送了,一旦写入DR之后,因为移位寄存器也是空的,所以DR会立刻转到移位寄存器进行发送,这时就进入EV8事件,TxE为1,移位寄存器非空,数据寄存器空,这时就是移位寄存器正在发数据的状态,所以这里,数据1的时序就产生了,发送的时候,数据先写入数据寄存器,如果移位寄存器没有数据,再转到移位寄存器进行发送,EV8事件没有了,对应着写入DR寄存器将清除该事件。
所以按理说,这个位置应该是写入了下一个数据,也就是后面这个数据2,在这个时刻就被写入到数据寄存器里等着了,然后接收应答位之后,数据2就转入移位寄存器进行发送,此时的状态是移位寄存器非空,数据寄存器空,所以这时,这个EV8事件就又发生了,数据2还正在移位发送,但此时下一个数据,已经被写到数据寄存器等着了,所以这时候EV8事件消失,之后应答,产生EV8事件,写入数据寄存器,EV8事件消失,按照这个流程来,一旦我们检测到EV8事件,就可以写入下一个数据了。
最后,当我们想要发送的数据写完之后,这时就没有新的数据可以写入到数据寄存器了,当移位寄存器当前的数据移位完成时,此时就是移位寄存器空,数据寄存器也空的状态,这个事件就是EV8_2,下面解释,EV8_2是TxE=1,也就是数据寄存器空。
BTF(ByteTransfer Finished),这个是字节发送结束标志位,这里,字节发送结束,在发送时,当一个新数据将被发送且数据寄存器还未被写入新的数据时,BTF标志位置1,这个意思就是,当前的移位寄存器已移完,该找数据寄存器要下一个数据了,但是一看,数据寄存器没有数据,这就说明主机不想发了,这时就代表字节发送结束,当检测到EV8_2事件时,就可以产生终止条件了,在控制寄存器里有相应的位可以控制,如下:
主机接收
EV5事件和刚才发送一样,代表起始条件已发送,之后是寻址,接收应答,结束后产生EV6事件,和刚才发送一样,EV6事件代表寻址已完成,之后数据1这一块代表数据正在通过移位寄存器进行输入,EV6_1事件,下面解释是没有对应的事件标志,只适于接收1个字节的情况,这个EV6_1,可以看到,数据1其实还正在移位,还没收到,所以这个事件就没有标志位,之后当这个时序单元完成时,硬件会自动根据我们的配置,把应答位发送出去,如何配置是否要给应答呢,看手册控制寄存器CR1里,这里有一位ACK,应答使能:
如上图,当这个时序单元结束后,就说明移位寄存器就已经成功移入一个字节的数据1了,这时,移入的一个字节就整体转移到数据寄存器,同时置RXNE标志位,表示数据寄存器非空,也就是收到了一个字节的数据,这个状态就是EV7事件,下面解释是,RxNE=1,数据寄存器非空,读DR寄存器清除该事件,也就是,收到数据了,当我们把数据读走之后,这个事件就没有了,上面这里EV7事件没有了,说明此时数据1被读走,当然数据1还没读走的时候,数据2就可以直接移入移位寄存器了,之后数据2移位完成,收到数据2,产生EV7事件,读走数据2,EV7事件没有了,然后按照这个流程就可以一直接收数据了,最后,当我们不需要继续接收时,需要在最后一个时序单元发生时,提前把刚才说的应答位控制寄存器ACK置0,并且设置终止条件请求,这就是EV7_1事件,和EV7一样,后面加了一句,设置ACK=0和STOP请求,在这个时序完成后,由于设置ACK=0,所以这里就会给出非应答,最后由于设置STOP位,所以产生终止条件,这样接收一个字节的时序就完成了。
软件I2C与硬件I2C波形对比
软件I2C波形
硬件I2C波形
硬件I2C波形更规整,每个时钟的周期、占空比都非常一致,而软件I2C这里,由于操作引脚之后,都加了延时,这个延时有时候加的多,有时候加的少,所以软件时序的时钟周期,占空比可能不规整,不过由于I2C是同步时序,这些不规整也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