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则报告:Genomic Aided Selection for Crop Improvement,系统综述了利用基因组学手段促进作物改良的最新进展、技术路线、瓶颈与未来方向,并给出三个豆科作物的典型案例。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三大板块、九个要点”。
一条主线
“以分子标记为桥梁,把基因组学信息转化为育种决策”,实现从传统经验育种到数据驱动育种的升级。
三大板块
1. 技术原理与工具
- • 四大分子育种策略:MAS、MABC、MARS、GWS(基因组选择)。
- • 标记类型与开发:从形态标记 → 蛋白标记 → 微卫星/ SNP → 基因内功能标记(GMM、FM)。
- • 数据来源:EST、全长cDNA、重测序、全基因组测序(WGS)与表观组学信息。
2. 研究进展与潜力
- • 作物测序爆发:2000 年以来上千个植物基因组发表,63% 为作物;NGS 使“孤儿作物”基因组学成为可能。
- • 谷物基因组学:整合结构-功能基因组研究,显著加快复杂性状改良。
- • 全基因组信息使育种者可直接锁定候选基因、单倍型与等位变异,提高选择精度。
3. 案例研究(半干旱热带豆科作物)
- • 鹰嘴豆:发布 738 Mb 草图基因组,28 269 个基因;重测序 29 个品系,揭示 desi 与 kabuli 类群驯化与选择信号。
- • 木豆、花生:构建高密度遗传图与共识图,鉴定出 >150 个耐旱、抗叶病 QTL;通过 MABC 向 3 个主栽花生品种导入抗锈病 QTL,并启动高油酸、抗旱等复杂性状的基因组选择。
九个要点
- 1. 变异是遗传改良的原材料;突变、重组、基因流等是主要来源。
- 2. 表型 = 基因型 + 环境 + 互作;精准育种需同时解析三者。
- 3. 高密度共显性标记(SNP/SSR)已取代形态、蛋白标记成为主流。
- 4. EST-SSR 等“基因标记”成本低、功能明确、跨物种可转移。
- 5. 基因组选择(GWS)可一次性利用全基因组标记,显著提高低遗传力性状的改良效率。
- 6. 多倍体、高杂合、重复序列是植物基因组组装与标记开发的主要挑战。
- 7. 成本(测序、表型、人工)仍是限制中小作物应用的首要瓶颈。
- 8. 建立育种友好的数据库、共享种质与表型平台,是推广基因组育种的关键。
- 9. 基因组辅助育种已在温带谷物、豆科及部分蔬菜作物取得突破;对热带/自给作物仍需加大投入与政策支持。
如要获取PDF版本,请加入知识星球,里面含有大量智能育种相关资料,欢迎交流。现在加入,新人还可获得100元优惠券。
2025“基因定位与育种设计”暑期培训班将于8月11日正式开班,为期5天!培训内容包括群体遗传和数量遗传基础、两个纯合亲本衍生各种类型群体的连锁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方法、无性系杂交F1和多亲杂交后代群体的遗传分析、杂种优势遗传机制解析、育种模拟预测与分子设计等内容。届时主讲老师将与您深入交流解答遗传分析中的常见问题,诚邀您的参加!
填写如下报名信息,提交并汇款,即为报名成功,报名截止8月10日17:00(到时将自动关闭报名通道,预报从速)。
详情见:2025“基因定位与育种设计”暑期培训班通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专家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