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裸奔编码” 到 “规范前行”
作为一名刚结束大一编程课程的学生,《构建之法》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过去一年在代码学习中养成的诸多坏习惯。那些曾经被我视为 “高效” 的做法,在软件工程的规范视角下,其实都是埋在代码里的定时炸弹。
大一上学期做 C 语言课程设计时,我和室友组队开发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拿到题目那天,我们觉得 “不就是增删改查吗”,连题目要求都没逐字读完,就抱着电脑开始敲代码。我负责图书信息录入模块,凭着课堂上学的结构体知识,随手定义了struct book,把书名、作者、ISBN 都设成固定长度的字符数组。室友负责借阅功能,却用了动态字符串存储数据。两周后准备整合时才发现,我们的结构体无法兼容,光是修改数据格式就花了整整一天。更糟的是,我写的代码里变量名全是a“b“temp,注释只有三行,室友看我代码时全程眉头紧锁,最后不得不重写了大半。
《构建之法》里说:“初学者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把‘写出能运行的代码’当作终点。” 这句话精准戳中了我们的问题。书中强调,代码的本质是 “给人看的,顺便能在机器上运行”,而我们当时只追求 “能运行”,完全忽略了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书中提到的 “代码规范四原则”—— 命名有意义、注释说明意图、格式保持一致、避免重复代码,我们一条都没做到。变量名混乱导致后期调试时,连自己写的逻辑都要反复推敲;缺乏统一规范让团队协作变成 “猜谜游戏”,这些看似节省时间的 “小聪明”,最终都变成了拖慢进度的 “大麻烦”。
另一个典型错误是轻视测试。当时我们觉得 “功能实现了就行”,写完代码只测一两个正常场景就收工。比如图书借阅功能,只试了 “正常借书”“正常还书”,却没考虑 “借阅已借出的书”“归还不存在的书” 这些异常情况。结果演示时老师随便一点,程序就直接崩溃了。这正应了书中的警告:“没有经过完整测试的代码,就像没安检的行李,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危险。” 书中反复强调的 “单元测试先行” 理念,我们完全抛在脑后,把测试当成 “可选步骤” 而非 “必要环节”。
要避免再掉这些陷阱,我总结出 “大一编程三步骤”:首先是 “需求拆解”,拿到题目后先画思维导图,把功能拆成 “输入 - 处理 - 输出” 三个环节,比如图书管理系统要先明确 “用户输入 ISBN 时如何校验格式”“借阅失败时如何提示” 等细节;其次是 “编码前约定”,和队友约定变量命名规则(比如用bookName而非a1)、注释格式(每个函数开头写清楚参数和返回值),甚至可以用表格列出数据结构的设计;最后是 “测试清单”,把可能的正常和异常场景都列出来,像检查行李一样逐一测试,比如给借阅功能列 “正常借阅”“重复借阅”“逾期还书” 等 10 个测试点。
现在再写代码时,我会先花 10 分钟画流程图,和队友确认好规范再动手。虽然开头慢了点,但后续几乎不用返工,调试效率反而提高了。《构建之法》让我明白,编程不是 “想到哪写到哪” 的即兴创作,而是需要章法的工程实践。对大一学生来说,养成好的编程习惯,比写出花哨的功能更重要 —— 毕竟,能稳稳当当跑起来的代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