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学年里作为一名大一生,我在C语言课程中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过度依赖网络代码。在完成一个简单的作业时,我直接从编程论坛复制了一段冒泡排序代码,结果因为不理解算法原理,在调试时完全不知所措。读完周爱民先生的《大道至简》,我才意识到这种"拿来主义"的学习方式正是书中批判的"懒人思维"。
在初学编程的这几个月里,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次遇到作业难题,第一反应就是去豆包或DeepSeek找现成代码。上周的数据结构作业要求实现链表操作,我照搬了网上的一个模板,结果在添加新功能时完全无从下手。这让我想起书中"编程的精义"强调的"程序=算法+结构"——我只得到了"结构",却完全不懂"算法"。
更糟糕的是,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产生了虚假的成就感。书中"失败的过程也是过程"点醒了我:交作业不是终点,理解原理才是目的。我虽然按时提交了作业,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学会。
《大道至简》中关于"懒人造就方法"的讨论让我恍然大悟。作者说真正的"懒"应该是寻找更高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逃避思考。我的"复制粘贴"恰恰是最笨的"勤快"——宁愿花一小时搜索代码,也不愿花二十分钟自己思考。
书中《从编程到工程》的章节更让我意识到,这种习惯会严重阻碍未来的发展。如果现在连基础算法都不理解,以后如何参与真正的软件开发?就像建房子,我一直在搬运别人的砖块,却从没学习如何砌墙。
改变从现在开始。我尝试"白纸编程"训练法:现在遇到编程题,我会先在纸上写出解题思路,再尝试独立编码。这周实现二分查找时,虽然花了更长时间,但终于真正理解了算法逻辑。
我还采用"三问"代码审查:对参考的每段代码,我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更优解?如何改进?这呼应了书中"是思考还是思想"的章节。
同时建立个人代码库:不再简单收藏代码片段,而是重写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每个关键步骤。这践行了书中"文档化"的建议。
通过这次教训,我想对其他编程新手说:调试错误比正确运行更有价值;一个自己写的bug胜过十个抄来的正确答案;编程思维就像肌肉,需要持续锻炼才会变强。
《大道至简》让我明白,学习编程没有捷径可走。书中"愚公移山"的毅力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品质。从现在开始,我要告别"复制粘贴"的惰性,培养真正的编程能力。因为正如书中所说,重要的不是完成作业,而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这或许就是周爱民先生想传达的"大道至简"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