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光三维成像的核心是通过投影特定的编码图案(如条纹、点阵或二进制编码)到物体表面,再通过相机捕获变形的图案,利用解码算法恢复深度信息。以下是常见的结构光编解码算法分类及原理说明:
1. 时间编码(Temporal Coding)
通过时间序列的多幅图案实现高精度编码,适合静态场景。
典型方法:
-
二进制编码(Binary Code)
- 原理:投影一系列黑白条纹图案(如Gray码),每幅图案代表二进制的一位。
- 优点:抗干扰强,解码简单。
- 缺点:需多幅图像(如10幅图案对应1024级深度),动态场景不适用。
- 示例:传统Gray码需 ( \log_2(N) ) 幅图(N为分辨率等级)。
-
相移法(Phase Shifting, PS)
-
原理:投影正弦条纹(通常3-4幅,相位差 ( 2\pi/3 ) 或 ( \pi/2 )),通过相位解算恢复绝对相位。
-
优点:亚像素精度(可达0.01像素级)。
-
缺点:需额外方法解决相位模糊(如多频外差)。
-
-
多频外差(Multi-Frequency Heterodyne)
- 原理:组合高频(精细)和低频(粗)相位图,通过频率差解算绝对相位。
- 示例:投影两种频率(如64和63像素/周期),生成等效1像素/周期的差频相位。
2. 空间编码(Spatial Coding)
单幅或少量图案编码,适合动态场景但精度较低。
典型方法:
-
De Bruijn序列编码
- 原理:投影彩色点阵或条纹,利用De Bruijn序列的唯一子窗口特性解码。
- 优点:单帧或少量图案即可解码。
- 缺点:对颜色敏感,易受表面反射率影响。
-
M-Array编码
- 原理:二维伪随机矩阵(如M序列),通过局部窗口唯一性解码。
- 应用:微软Kinect v1采用类似方法。
-
随机斑点(Speckle Pattern)
- 原理:投影随机散斑,通过局部匹配(如SIFT、NCC)计算视差。
- 优点:适用于动态场景(如iPhone Face ID)。
- 缺点:依赖纹理,平滑表面效果差。
3. 直接编码(Direct Coding)
-
二进制条纹(Binary Stripe)
- 原理:直接投影黑白相间条纹,通过边缘检测解码。
- 缺点:易受噪声干扰,精度低。
-
彩色编码(Color Coding)
- 原理:利用RGB通道组合编码(如相位分色),但易受物体颜色影响。
4. 混合编码(Hybrid Coding)
结合时间和空间编码的优点,平衡速度和精度。
典型方法:
-
相移+Gray码(PS+Gray)
- 原理:相移法提供精细相位,Gray码解决周期模糊。
- 步骤:
- 投影3-4幅相移图案计算包裹相位。
- 投影Gray码确定条纹级数 ( k(x,y) )。
- 绝对相位 ( \Phi(x,y) = \phi(x,y) + 2\pi k(x,y) )。
-
多频相移(Hierarchical PS)
- 原理:从低频到高频逐级解算相位,避免Gray码的硬边界问题。
5. 深度学习编码(Deep Learning-Based)
新兴方法,利用神经网络优化编解码过程。
- 端到端编码:
- 示例:CNN直接学习最优投影图案(如二值化Dithering图案)。
- 相位解算网络:
- 示例:UNet从单幅变形条纹预测深度,减少投影数量。
算法对比表
算法 | 图案数量 | 精度 | 抗噪性 | 适用场景 |
---|---|---|---|---|
二进制编码 | 多幅(~10) | 中 | 高 | 静态高精度 |
相移法(PS) | 3-4幅 | 极高 | 中 | 静态亚像素级测量 |
多频外差 | 6-8幅 | 高 | 高 | 静态无模糊解码 |
De Bruijn | 1-2幅 | 低 | 低 | 动态快速扫描 |
随机斑点 | 单幅 | 低 | 中 | 动态实时(如SLAM) |
相移+Gray码 | 7-8幅 | 高 | 高 | 静态高鲁棒性 |
选择建议
- 工业检测:优先多频外差或PS+Gray码(精度优先)。
- 动态场景:采用随机斑点或深度学习单帧方案(速度优先)。
- 抗干扰需求:二进制编码或M-Array(如户外环境)。
通过合理选择编解码策略,可优化三维重建的精度、速度和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