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读后感
当我抱着"学习高级编程技巧"的期待翻开周爱民的《大道至简》时,没想到最先被击中的,是自己过去一年写代码时的荒唐。作为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我曾固执地认为"代码越复杂,水平越高",直到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我那些看似精巧、实则混乱的程序底层逻辑。
书中"愚公移山"的比喻至今让我警醒。愚公靠一凿一斧的坚持移山,而非设计复杂的机械,这像极了我为数据库课程设计做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当时为了展示"架构能力",我硬是在单表查询里嵌套了三层子查询,还加了冗余的视图关联,导致查询速度慢得像蜗牛。更可笑的是,我给每个按钮都加了动画效果,却忘了最基本的输入验证——直到用户输入负数学号时系统直接崩溃,我才在四百多行代码里大海捞针般找bug。周爱民说:"程序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炫耀技巧。"这句话像冷水浇头,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追求的"高级感",不过是技术虚荣心的遮羞布。
周爱民提出的"程序=算法+结构"公式,彻底颠覆了我的编码逻辑。上学期做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时,我为了优化冒泡排序,强行引入了二叉树索引,结果代码量从五十行膨胀到两百行。当时还沾沾自喜地跟同学炫耀"用了两种数据结构",现在看来简直是笑话。书中那个"番茄炒蛋加十三香"的比喻太贴切了——简单的问题被过度设计,就像清炒蔬菜里堆满调料,反而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重构代码时,我删掉了所有冗余结构,只用基础数组加标记位优化,不仅运行速度提升了60%,连注释都能精简到三行。原来真正的优化,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团队协作的章节更是让我汗颜。上个月和室友合作"三个人的团队,需要的是最简沟通,不是繁复的流程。"这让我想起我们每天开两小时会却毫无进展的日子:明明一个U盘就能传的代码,非要走"邮件审批+云盘同步"的流程;明明当面三句话能说清的逻辑,非要写成五页纸的文档。后来我们改用共享文档实时协作,用即时通讯工具同步问题,反而提前两天完成了开发。原来协作的真谛,不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而是让沟通像代码一样直接高效。
EHM模型中"工程化是搭骨架而非叠积木"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代码的可维护性。我曾在一个简单的图书借阅系统里,为每个功能单独写了数据库连接函数,结果后期修改数据库密码时,不得不逐行修改二十多个重复的连接语句。书中说:"好的结构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非动全身才能牵一发。"现在重构时,我将所有数据库操作封装成一个工具类,不仅代码量减少了一半,后期维护时改一处即可全局生效。这让我明白:结构的优雅,在于它能承受变化,而不是僵化地应对固定需求。
合上书页,键盘上的指纹似乎都变得清晰了。过去总觉得"能写复杂代码才是本事",现在才懂得,能用三行代码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五行;能让新人一眼看懂的逻辑,绝不故意写得晦涩。就像周爱民说的:"大道至简不是偷懒,而是对问题本质的精准把握。"
最近帮朋友改代码时,他指着自己嵌套四层的循环问我:"这样是不是显得很厉害?"我笑着翻开《大道至简》的扉页,给他看那句被我画了红线的话:"最好的程序员,能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最差的程序员,能让简单问题变得复杂。"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珍贵的礼物——让我在追逐技术的路上,始终记得为什么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