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做旅游攻略的网站,极构网站建设工作室,高碑店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2345网址导航怎么删除干净?《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诸位法师#xff0c;诸位学员#xff0c;阿弥院佛#xff01; 
我们今天能够暂时放下世间的尘劳#xff0c;大家在一起研究佛法的课程#xff0c;这件事情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的稀有难得。 
基本上#xff0c;我们佛法的修习目的是追求身心的安乐…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诸位法师诸位学员阿弥院佛 
我们今天能够暂时放下世间的尘劳大家在一起研究佛法的课程这件事情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的稀有难得。 
基本上我们佛法的修习目的是追求身心的安乐。这当中也包括了现世的安乐也包括了来生的安乐。那么这种身心安乐的出现必须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就是善业。换句话说我们的身口假设造作了善业就会使令我们身心出现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身口的造作是一种恶业就使令我们的身心出现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追求安乐的第一个修行就是必须要持戒透过戒法的修持来断除我们的身口恶业来积集广大的善业所谓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是我们追求安乐的第一个条件。 
其次就是我们内心的善念。假设我们的内心是扰动不安这种情况也会引伸我们痛苦的果报假设我们的内心是一种寂静安详它也会引伸安乐的果报。所以决定我们安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心中的念头。所以我们在持戒清净以后进一步要做的就是以止观的修学来调伏我们心中的妄想使令我们的内心能够安详寂静寂静安详这样子才能够达到究竟的安乐。 
我们这次研究的课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天台智者大师的慈悲他总共利用十科从止观的具足条件到止观的方法乃至于到止观的功德相貌总共有十大科很清楚的有次第的引导我们如何地修止如何地修观。我们透过这样的一个修学能够使令我们今生乃至于来生得到身心的安乐这是我们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 
现在我们看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甲一、解释标题 
甲二、作者略史 
甲三、随文释义 
甲四、结示劝修 nbsp;nbsp;今初 
我们解释这个课程分成四大科来说明 
甲一、解释标题。首先我们解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八个字的题目。 
甲二、作者略史。第二科我们介绍天台智者大师的一个生平、一个简略的历史。 
甲三、随文释义。我们就随顺本文来解释其中的一个义理这是正文的一个主要的内涵。 
甲四结示劝修。我们最后以一个简单的表解来总结这个止观的意义。 
现在我们看第一科解释标题。解释标题我们分成两科第一个是总释标题第二个是别释止观。先一个笼统地解释第二个再各别地解释。 
甲一、解释标题 
乙一、总释标题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这次的标题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个标题是个单法立题。就是一个法没有人也没有譬喻就是以法来立题。这个法有两个法第一个法是止观第二个法是坐禅这也是一个法。有两个法门我们先照次弟来解释先解释修。 
修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 
就是说我们以清净的佛法来磨练、来锻炼我们的身心来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叫做修。所以这个修有修正的意思把错误的颠倒的习气用清净的法门来改造它使令它变成清净使令它变成不颠倒。修有修正的意思麿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 
习就是数数造作不令间断。 
数数造作不令间断就是说我们这样的一个修行它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是一次一次地重复要长时间地数数地去造作不令使它间断叫做习。由生转熟由生疏这个法门的运转在内心当中是生疏的但是你强迫它一次一次的在心中运转它就变成熟由生转熟由熟生巧它就有力量。 
修习两个法门这当中第一个是止观的法门第二个是坐禅的法门。这两个法门的关系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止观我们过一会会特别的解释它是一个总相就是这个课程的主要内涵就是在讲止跟观以止跟观来调心。 
那么为什么又要安立一个坐禅呢 
这个事情是这样这是一个别相这是初学者的一个下手方便。虽然止观的调心是通于行住坐卧因为它是一个心地法门不管你的身体的动作是在走路或者是站着或者是躺在床上或者是坐行住坐卧都可以在内心当中去修习都可以在心中去运转但是就着初学者来说你以坐姿最容易相应因为你如果是在身体的活动身劳神动你身体的活动会带动你内心的扰动所以它容易引生掉举。虽然你躺在床上身体不动很舒服但是你容易造成昏沉睡着了。所以就着一个初学者来说这个坐姿是最容易相应的。 
所以这个地方它在讲完止观以后特别地标出他的一个下手方便——坐禅以坐姿来修习止观。 
禅就是静虑寂静就是止思虑就是观。禅事实上就是止观以坐姿来修习止观。换句话说呢标题当中就是要我们修习止观跟修习坐禅一个是一个广大的法门一个是下手方便这个是一个简要地解释这次的标题。 
看乙二别示止观。第二段我们就要详细地来解释止观的内涵看丙一、止观功德。我们先解释为什么要修习止观修习止观对我们的身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第一段 
乙二、别释止观 
丙一、止观功德 
一、《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他招呼了一声慈氏这个慈氏就是弥勒菩萨他说世间上的三乘的圣人不管是声闻、不管是菩萨、不管是如来这种三宝的境界这种三宝的功德这种三乘的圣人当然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功德法宝这当中提出了两个功德第一个世间的善法第二个出世间的善法。 
圣人他还没有入涅槃之前他有时候会入三昧显出种种的神通变化这种有为的境界有生灭变异的境界。其次他由于入涅槃了以后他一念心由于甚深法性三昧跟一个毕竟空的真如法性相应那是一种无相的真如的境界无为的境界没有这种生灭扰动的这种相貌。 
为什么圣人会有这样的功德呢圣人的内心当中他为什么能够显出种种的神通他又能够入无余无为的涅槃我们凡夫就不可以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不是上帝给他的。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是在因地的时候因为他曾经努力地修习止、修习观所引生的功德。 
换句话说我们讲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我们在经典当中在看佛陀赞叹法宝的殊胜读《楞严咒》读过一遍以后你现世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当下就消灭能够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转地狱的火成安乐果等等。 
的确这个法宝、这个法真的有这样的力量但是所有经典赞叹的这个法宝的功德它决定不是在散乱心的时候出现它一定是在一种寂静的三昧当中去运转这个法这个法才有这样功德。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念心可以去操作很多的法宝当然我们这样子一天散散乱乱的也能够出现少份的功德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有广大的理想要成就大功德那你一定要修习寂静你要用止观的法门来调伏你的昏沉掉举把你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堪能性加强起来这个时候法宝在你心中运转才能够生起广大的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是勉励我们说圣人的世间出世间的这一切的功德庄严他们都是在因地修行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所引生的果报。这个地方佛陀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止观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的一个因地。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我们一个佛弟子刚开始断恶修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刚开始应该好好地持戒以戒法来对治我们身口的罪业进一步就要开始有止观的修学每天在家里面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有一定的时间来自净其意这个是得到更深、更广大功德的一个因缘。 
看第二段 
二、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第二段是引用《佛遗教经》来开示说汝等比丘包括了所有的七众弟子。说佛弟子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就我们经常的在一天的工作之余每天晚上或者早上有一定的时间来干什么呢做一些摄心的功夫。摄心的功夫有什么好处呢你内心容易安定不要让你内心当中一天到晚扰扰动动的生命就在扰动当中度过了不要这样子。 
那么佛陀你要我们修定有什么好处呢佛陀就解释修定的好处。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就是说假设你能够让内心当中保持寂静住你能够知知就是能够深入地观察生命的真相你能够观察到生命有种种的这种生灭变异的相貌。 
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经常心外求法在广大的色香味触法里面跑来跑去这样子纷纷扰扰这个境界我们很难看到生命的真相。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们这一念扰动的心跟这个法一接触一点都没有感觉就像汤匙放在汤里面我们不能去尝到汤的味道。 
但是我们的心寂静下来到佛堂当中先拜拜佛忏悔业障然后经行一下坐下来修止、修观修观、修止让内心寂静这个时候我们再以这样的一种法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观察这个身心你会有强大的感觉你会觉得佛陀是一个真实语者他讲话是这么的真实。这个时候你对三宝的皈依就加强了这个智慧会增长信心就像说舌头和汤接触你能够明白这个汤的味道。 
所以说我们能够经常地摄心在定我们就容易依止佛陀的指导去深入观察世间的生灭法相所以佛陀勉励我们说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这段是一个总说在以下讲出一个譬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说我们经常在定心就不会扰动讲一个譬喻说一个人他非常爱惜这个水这个水指的是智慧因为这个水能够洗除我们身上的污垢就像是智慧它能够洗除我们心中的烦恼。那么这个水怎么能够保存呢善治堤塘。堤塘就是做一个围墙说下雨了有很多的水但是没有堤塘没有这个围墙水就分散掉了。 
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修行人亦复如是我们为了要成就更深入的智慧更广大的功德应该要经常修习禅定这个堤塘使令智慧不漏失这是一个修定的目的。 
这个地方从这段的开示我们也知道一个消息就是说这个止观它是要先成就止再成就观。就是说你一定是先把堤塘做好了才能把水累积起来。就是说我们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你一定不是在扰动当中观察你一定是先让心寂静住再观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为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你的内心寂静的时候呢你把这个法宝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你就能够去深刻地体验。 
所以这个地方是说这个止观的修学先修止再成就观佛陀有这样的一种意思。看第三段 
三、《大宝积经》云 
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 
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佛陀在这当中做了一个比较说这当中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布施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布施呢满设恒沙界的珍宝用满是恒河沙世间这么多的珍宝这么广大的财物来供养谁呢来供养佛来供养最殊胜福田的佛。那么你做这样广大的布施呢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你不如在一天当中出家当然这个出家也包括出世俗家也包括你能够出烦恼家。就是你在家里面你能够拔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要一天到晚跟烦恼在一起我一个小时要解脱烦恼。干什么呢修寂静这个寂静就是修止修观。 
这个地方我们很难明白佛陀这段话的一个本意不过我们简单地做一个解释 
基本上我们这个安乐有两种的安乐第一个是属于色身的安乐第二个是属于内心的安乐这两种差别。色身的安乐就是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去接触色声香味触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感官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有两个过患 
第一个它是扰动不安的就是这个感官的快乐虽然有乐受但是让你扰动让你弟子心不安就有这个过患。 
第二个它是杂染性的就是说你在受用色身安乐的时候它会增长你的烦恼跟罪业这件事情很严重会增长你的烦恼罪业。就好像说桌子上有美好的食物里面放着毒药你去尝这个美好食物的当下你也必须要去承当它所夹杂的烦恼罪业的毒药因为你不吃不行药已经放在里面了。 
所以说色身的安乐它有扰动性有杂染性。 
这个内心的安乐它的本质是寂静的就是说我们在佛堂当中的用功出家修寂静你的拜佛拜完佛以后静下来诵一部经或者思维一下经典的法义这种甚深的法宝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法喜的安乐这种内心的安乐它是寂静的虽然安乐但是它还寂静它不扰动。其次它是清净的它是随顺于涅槃的它不会增长烦恼。 
所以内心的安乐哪怕是短暂的就是说你这么一个短的时间一日当中能够修寂静超过你以这样的一种扰动的境界去修供养。一个是杂染性的它是随顺于生死的一个是清净性的随顺于涅槃的。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做了一个比较。这个地方我们等于是引用了经典的三段开示来赞叹修习止观的一个殊胜。 
好我们接下来看丙二、止观的体性这是讲到正式的内涵。 止观的修学你第一个要懂得方法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它一定要遵守这个轨则就是说你内心能够遵守这个轨则它就会出现这样的功德你内心不遵守这样的轨则你就不能出现这样的功德这个叫做因缘所生法。你有这样的因缘就有这样的果报你不遵守佛陀这样的因缘就没有这个果报。所以说这个体性一定要弄清楚你才知道怎么去操作。 
这样的体性我们分成两段先一个简略地解释再一个详细地解释。看第一段 
丙二、止观体性 
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这当中我们分两段来解释。第一段是一个修因第二段是一个证相一个因地一个果相。修因是以善缘心心一境性。先解释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是止的真正的体性。就是说我内心当中怎么知道我安住在止的功德呢就是你内心当中面对一个所缘境如果是数息观它就安住在这个息呼吸的息如果是念佛人他的所缘境就是佛号。你的内心当中对于你的所缘能够专一相续的安住这个就是心一境性。 
就是你把你过去那种攀缘的心欢喜在色声香味触法活动的心强迫它一次一次的安住在你的所缘境这个叫作止的一个体性心一境性。 
这种体性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呢以善缘心。你内心当中必须跟善心相应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换句话说假设你是跟贪嗔痴相应去做某一件事虽然这件事情非常地专一非常地安住不能够成奢摩他当然没有奢摩他的功德因为它是和烦恼相应。就是奢摩他一定跟无贪无嗔无痴的善心相应这是基本定义。 
这样的一个因地的造作有什么功德呢 
诸三摩地。这个三摩地翻成中文叫等持平等的等执持的持。就是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就是你内心当中经过你这样的一个操作以后你内心的状态它也不会掉举内心也不会太高在那个地方浮动但是它也不会太低不至于昏沉他内心当中是平等的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那么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在一个所缘境当中呢相续地运转这样子叫三摩地。 
三摩地当然很多了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就是你的所缘境不同他就有各式各样的三昧但是他三昧的本质都是等持都是平等持心于一境转。这样子的一种因地跟他的果相叫做奢摩他品品就是这一大类的这是一个修奢摩他的一个因果。 
再看第二段第二段就讲得更详细了把修止的一个内涵讲得更详细了。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解深密经》 
我们也分成因跟果。因地有两个第一个是独处空闲这个是一个修止的环境。我这个修止在什么环境下去修呢独处空闲。 
独处就是说你这个修行最好是一个人或者是同见同行的大家共修大家都共同修习一个法门这个也叫独处。就是说要么我一个人在佛堂里面用功拜佛赞叹礼拜礼拜赞叹你不可以跟不是修行的人在一起。就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别人在客厅里面看电视你在客厅拜佛不可以初学者不可以没有那种功夫所以说独处。 
空闲就是说没有吵杂的环境。一天当中你计划一下一天当中我需要耗损多少精力应付在这个现实的环境然后我一天当中想办法拔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在自己的佛堂没有佛堂也无所谓找一个空闲的环境不受干扰的环境这个是你要先准备一个环境。独处空闲。 
那么他的方法呢以下讲他的方法作意思维这四个字很重要。 
先讲这个思维这个地方的思维是说善取所缘境的的相貌。就是说你今天修止你有一个所缘境比如说我们净土法门有一个佛号万德洪名这个名号你必须要透过你的身口的造作或者是礼拜或者是赞叹一句弥陀念诵听心念口诵耳听经过这三个阶段把你的佛号的相貌在你的心中分明地显现出来。你念佛的时候你可以创造很多很多的佛号他也创造佛号大家共修别人怎么样我们不管就是你自己要把这个佛号的声音在你的心中分明地显现出来而不是把佛号念出来而己就是这个佛号它要你把你外面这个佛号转成你心中的一个佛号把心中的所缘境显现出来这个叫做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叫做思维。 
这样的思维怎么能够成就呢作意。这个作意在《百法明门论》我们上一堂课在讲《百法明门论》说作意有两种作用第一个它有警觉的作用第二个它有引导的作用。就是说它能够把你这一念散乱的心警觉我现在要念佛号了这个时候它能够警觉它能够提醒你然后引导你这一念心去趋向于你所要攀缘的境界引心令去自净引导这一念心跟佛号相应。 
这个意思就是说作意我们刚开始在修止不是自然的是违背我们的习气我们刚开始就是我们这念心的习惯就是无量劫来这个串习的习气我们不喜欢受约束我们喜欢自由自在的在色身香味触法里面跑过来跑过去现在不可以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这个作意就是有强迫的意思这个警觉讲白话就是强迫。 
你思维名号的功德我不能够再这样散乱下去我临命终时怎么办呢心中没有皈依处弟子心不安哪。我不行我一定要让这个佛号的力量在心中生根。这个时候你这么一想就产生一个警觉的功能我不能在这个六尘境界跑来跑去就像一个人没有家一样在外面到处流浪狮子、老虎就把我吃掉。这个时候呢你透过你的作意产生思维一次一次地去取到你的所缘境。 
那么取到所缘境以后该怎么办呢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这个动作这样作意的思惟去取所缘境要相续作意一次一次地重复不是短时间的你必须经常保持警觉经常注意你的佛号在不在经常注意你的心是不是跑出去了相续作意思维。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这个是一个成功失败的关键。 
说这样的一个去取所缘境这样的事情不是三天两天的忏公师父勉励我们所有的在家弟子做定课这个定课就是一个固定的作息今天你坐半个小时、念佛半个小时明天还是半个小时一年坐半个小时十年坐半个小时这件事你就不可思议这就叫滴水长流久能穿石。屋檐上的水滴虽然它很小这个水又如此地柔软但是它又一次一次地滴在石头上它一次一次地同时的滴在同一个石头上这个石头会被它穿破一个洞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你要专。 
修行要有成就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你选择一个所缘境你专修大悲咒你就好好地持大悲咒你专修阿弥陀佛法门你就好好地跟你的阿弥陀佛的本尊相应。 
最怕你是怎么样呢今天持大悲咒明天念观世音菩萨后天念往生咒各式各样的法宝什么样的法门都没办法成就三昧什么法宝在你心中操作起来都没有力量这个就不好了。 
不过当然我们允许有正行助行的允许的但是你的正行的时间一定是多的有些法门是可以兼修但是你内心当中所皈依的法宝那一定有一个固定的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是正行这个正行就是你的根本法宝在心中的操作这件事情不是短时间的多安住故常时间地这样子操作。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因地这样子有什么样好处呢 
起身轻安及心轻安。这个时候我们一次一次地强迫自己在我们的根本法宝当中安住刚开始会产生心轻安就是你过去的这样一个内心的一种粗重我们内心打妄想打多的人呀他能够明白什么叫粗重妄想打多的人就是内心的负担很大。 
那么这一层粗重的境界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内心的轻安感到内心当中轻松安详安详轻松这个时候喝一杯开水都很快乐。所以刚一开始是有心轻安然后还有身轻安色身的四大你会觉得很轻安。这个是一个奢摩他的一个因果是名奢摩他品。 
这个奢摩他这个止主要的就是两个内涵 
第一个你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不管是什么法门你绝对不可以说口念弥陀心散乱你一定要把法宝的相貌在你的心中现出来这是第一个。你的内心一定要取到你的所缘境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取到所缘境以后你做什么事呢心于所缘专一安注心于所缘相续安注。你要专一的一次一次的去安住在你的所缘境这个是一个修止的一个内涵。 
关于这个所缘境我们也解释一下所缘境智者大师他提出了有三个主要的所缘境 
第一个是众生法。 
众生法就是你的所缘境是你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或者是以色身为所缘境或者是你的感受乃至于你的想乃至于你的识色受想行识。那么一般的小乘的修行者他的所缘境都是扣着现前的身心身受心法。这样的一种所缘境他起观的时候这个时候观察身心的时候他主要是一种诃责的厌离的观察身受心法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无我他主要是依止这样的心情诃责性的厌离性的这是第一个所缘境就是你的众生法界这样一种杂染的境界。 
第二个所缘境就是佛法界。 
佛法界大部分是大乘的净土跟密宗他欢喜观佛法界就是观察佛的身像或者是看看密宗画的唐卡、檀城把佛菩萨的依正二报画出来这个时候就本尊相应或者是阿弥陀佛、本尊释迦摩尼佛内心当然先取所缘境的相貌如果说是观想观像眼睛要看佛相看完以后你把佛相在心中把他现出来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现出来不清楚眼睛再打开再看一次把影相再记下来然后眼睛再闭起来再把心中的佛相现出来直到很清楚为止。 
如果是执持名号的就是一句佛号念诵听。 
我们面对佛法界的心情就不像是前面的众生法一个诃责厌离的心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赞叹皈依的这个心情不同。须求本尊的加持这个内心当中是通身靠倒的这种时候一般都是属于他力法门就是属于这种心中所缘的法界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佛法界佛的功德、佛的相貌、佛的名号。 
第三种是心法。 
这个心法它是通于染也通于净。这个心如果是颠倒就落于众生法界如果心是清净他就落入佛法界就是以心为所缘境。一般的唯识跟天台都强调观心不过天台宗他比较偏重于观察清净心。所以天台宗跟禅宗的观心它都是要你直接去照到你内心深处的清净心要你直下承担。 
唯识宗的观心法门它要你偏重在观察妄想观察妄想以后怎么办呢诃责对治是这样的熏习。这个是第三种所缘境是以心为所缘境。 
基本上我们在修止观有这三种所缘境第一个众生法界第二个佛法界第三个是心法。站在净土的角度偏重在佛号为所缘境。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解释净土的修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