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装修房子”的例子来给你解释Fiber和整个流程,保证大白话接地气:
先理解:为什么需要Fiber?
以前React更新页面像“一口气装修完整个房子”——从进门开始,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比如业主突然要改方案),必须从头到尾装完才能停。如果房子太大(页面元素多),中间就会卡住,业主(用户)想开门看看进度都不行(页面卡顿)。
Fiber就像“把装修拆成一个个小任务”:比如“装客厅”“装卧室”“装厨房”,每个小任务可以暂停、继续,甚至放弃重做。业主突然说“先装厨房”,工人(React)可以先停下客厅的活,去处理厨房,完了再回来装客厅。这样就不会卡住,用户操作页面更流畅。
用“装修”类比整个流程:
1. ReactDOM.render 创建 FiberRootNode 和 FiberNode
- 就像你要装修,先找个“总负责人”(FiberRootNode),他知道整个房子(应用)的根在哪(比如
#root这个div)。 - 然后给每个房间/家具(页面元素,比如div、按钮、组件)建一个“任务卡”(FiberNode),卡上写着:这是啥(类型,比如是div还是自定义组件)、样式(属性)、子任务是啥(子元素)、改完后要干啥(副作用,比如新增/删除DOM)。
2. performSyncWorkOnRoot 进入 render 阶段
- 总负责人说:“开始检查哪些地方要改”(进入render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规划”,不是真的动手改(不操作DOM),而且可以随时停。
3. createWorkInProgress 创建 workInProgress 树(双缓存)
- 你家现在的样子(当前页面)是“旧图纸”(current树)。工人不直接在旧图纸上改,而是拿一张“新图纸”(workInProgress树)画修改后的样子。
- 好处:改到一半画错了,直接扔了新图纸重新画就行,不会弄脏旧图纸(用户看不到中间混乱的状态)。
4. workLoopSync 循环处理任务
- 工人拿着新图纸,按顺序一个个处理“任务卡”(Fiber节点):先处理客厅的任务卡,再处理客厅里的沙发、电视的任务卡(循环执行performUnitOfWork)。
- 中间如果业主突然说“先停一下,我要加水”(浏览器有更高优先级的任务,比如用户点击),工人就暂停,记下来做到哪了,等业主说完再接着干。
5. beginWork 创建子节点
- 处理一个任务卡时(比如“客厅”),工人会先看:客厅里有哪些东西(子元素,比如沙发、茶几)?它们的任务卡要不要新建?
- 比如上次装修过沙发,这次沙发没换,就可以直接用原来的任务卡(复用),不用重新写(节省时间)。
6. reconciler 复用 fiber 节点(diff算法的核心)
- 这一步是“找相同”:比如客厅的沙发上次是黑色,这次还是黑色,那就直接用原来的沙发任务卡(复用Fiber节点);如果换成白色了,就更新任务卡上的颜色信息。
- 怎么高效找相同?只看同一层的东西(比如只比较客厅里的家具,不跑到卧室去比),而且给每个东西贴个标签(key),比如“沙发-1”“茶几-2”,这样一眼就知道哪个是哪个,不用挨个比对。
7. completeWork 阶段
- 一个任务卡的子任务都处理完了(比如客厅里的所有家具都规划好了),就进入“收尾”:确定这个任务对应的实际DOM元素(比如“客厅”对应),并记录下要做的具体操作(副作用):比如“沙发要换颜色”“新增一个茶几”。
- 所有副作用会串成一条链(比如先换沙发,再新增茶几),方便后面统一执行。
8. commit 阶段(同步执行)
- 新图纸画完了(workInProgress树建好了),总负责人说:“按新图纸动手改!”(执行副作用链)。
- 这一步不能停!必须一口气把所有改动做完(比如换沙发、加茶几),不然用户会看到“一半旧一半新”的混乱状态。改完后,新图纸正式替代旧图纸(workInProgress树变成current树)。
总结一下:
Fiber就是“可暂停的任务卡系统”,解决了以前“一口气干到底导致卡顿”的问题。整个流程就像:先规划(render阶段,可暂停)→ 再动手(commit阶段,一口气干完),中间用“双缓存图纸”保证用户看不到混乱,用“同层比对+key标签”(diff算法)提高规划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