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走进大学校园一年的新生,我对编程和软件工程的认知还停留在 "写代码很枯燥和繁琐" 的层面。翻开《大道至简》后,却被书中 "工程其实很简单,只是大家把它做复杂了" 这句话击中 —— 原来我想象中高深莫测的软件工程,核心竟是 "简单" 二字。
《大道至简》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编程学习的新认知。过去一年里,我总觉得编程就是死磕语法、背函数库,甚至为了 "Python 和 C++ 哪个更高级" 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但这本书里 "成天讨论这门语言好,或者那门语言坏的人,甚至是可悲的"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让我清醒 —— 原来我一直在纠结细枝末节,却没摸到编程的门。
过去看到老师的代码里有很多注释和文件夹分类,总觉得是多此一举。自己写代码时,所有功能都堆在一个 main 函数里,变量名用 a、b、c 代替。直到某次作业要修改功能,我对着自己写的代码看了半小时才理清逻辑 —— 这正应了书中 "把一百万行代码写在一个文件里" 的讽刺。原来 "懒人造就方法" 不是说笑,那些看似麻烦的分类、注释,恰恰是让工作变简单的智慧。
书中用 "愚公移山" 比喻编程的精义,让我印象深刻。愚公的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对应循环结构,"山不加增" 对应条件判断,原来两千年前的寓言里就藏着编程的核心逻辑。这让我反思:我学编程只记语法,却忽略了最基础的逻辑训练。就像书中说的,"知道起床后先穿衣服还是先洗漱,就已经懂了编程的基本逻辑",未来我要多在逻辑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死记硬背代码。
同样的 "愚公移山" 解释编程精义的部分让我也受益匪浅。愚公的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是循环结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是分支判断,原来编程最核心的逻辑,两千年前的寓言里就藏着答案。这让我想起自己写作业时,总为了用递归还是迭代纠结半天,却没意识到它们本质都是循环逻辑的变形。就像书中说的,"顺序、分支和循环" 才是根本,复杂的算法不过是这些逻辑的组合。
大二的学习中,我打算用书中的方法避开这些陷阱:拿到题目先画流程图,用 "程序 = 算法 + 结构" 的公式拆解问题,确定逻辑框架再动手;给变量起有意义的名字,把大功能拆成小函数,就像书中说的 "把大模块分成小模块";不再纠结语言优劣,而是专注训练逻辑 —— 毕竟,能用简单逻辑解决问题,比用复杂语法炫技更重要。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让我明白:编程的本质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思维的简化。就像 "大道至简" 这四个字,大一的我总想着学更多、更难的知识,却忘了先把最基础的逻辑想明白。或许,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而在于能不能用最简单的逻辑,把问题讲清楚、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