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个主题可以改个名字了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解释也很多,此处只给出笔者自己的一点浅见。
反也者,道之动也。
主要的两种解释:
1、反向,反面,对立;
意思是道是运行方式是朝着事物的反面发展的,正如熵增定律一般,事情总是从有序朝着无序发展,而事物发展到了极致,则又会向相反的一面进行,如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这些都是道在万事万物中运动的道理;
2、同“返”,返回、往返;
其实这个解释与上边的解释有相同之处,即事物的运行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这也是道的运行方式,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乃至宇宙法则都是处于一种阴阳循环之中,万物从虚无之中诞生,也终将回归虚无,这既是生与死的循环,也是新生与毁灭的哲学真理。
同时,对于我们而言,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反”去打破自己的器皿,即接受自己的反面,然后理解自己的错误认知,从我执这个本身打破出来(许多人下意识的主观认知是根深蒂固的),从有我认知到无我,从着相到无相,从别人各个的不同角度思考自身,思考世界的不同,让灵体脱离肉身去感知这个世界;这样就可以打破局限,突破认知,而当一个人的认知发生改变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世界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就像是世界的规则发生了改变一样,这也就是道在万物中运动的道理了。
弱也者,道之用也。
同样的也是两种解释:
1、柔弱、初始的状态,道发挥效用的方式就是以"柔弱"的方式去起作用,此处的柔弱即万物初始的状态,而初始的状态则最接近道,正如水一样,水是最柔弱的事物,但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事物,水居于万物最低的位置,包容万物却又可以攻克万物;婴儿、新生的柳枝等等,其细胞也都是最具有活力的,才能生出万物万象;正所谓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
2、保持“柔弱”,一则是示弱,此处不作赘述;二是削弱自身,下放自己的认知,削弱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对抗的去面对矛盾,面对事情的发展,像水一样顺应,接纳一切,保持“柔弱”一种状态,才可以遵循道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道如何在万事万物中去发挥效用,也是自然之理,即道以“弱”发挥效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处不做过多解释,万物统摄于无,因而无心生大用,放下执念,回归自身,顺应自然。